企业规章制度规范编制指南
发布时间:2020-05-11 09:36:12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和管理关系,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企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前的罗马帝国,最原始的制度形式是康枚达、索赛特以及特许公司的雏形“条例管理公司”。16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伴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原始企业制度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转变,企业管理也整体上从“人治”向“法治”转换,企业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
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其中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经营活动开展、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而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规定、规程,是公司管理的依据和准则。其中管理制度又可分为“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两类,规章制度侧重于规范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如管理细则、行政管理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等,是企业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企业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规章制度为编写对象,重点强调这类制度的编制规范。
企业规章制度编制的规范性要求一般主要包括制度合法合规性、制度命名规范、制度框架规范、制度内容规范、制度格式规范以及制度语言规范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制度合法合规性
企业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和补充,所以规章制度编制过程中,必须承接国家、地区、行业等法律法规,使企业得以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法律法规的指导和管理,接受现行法律、政策的约束和支持。例如发改委项目基金的申报程序中就明确规定:申报材料中必须包含公司的政策及管理制度,企业规章制度必须完备才能申请项目基金支持。
企业规章制度必须与上级单位的制度保持一致,务必承接上级单位制度内容和要求,以达到管理上下一致、同步协调的目的。同时,制度在横向之间不应存在明显的矛盾点,避免制度失效,权威性和严肃性丧失的问题出现。此外,规章制度在管理上必须同时符合上级单位和同级单位规章制度管理的规定和要求,避免出现制度建设无法可依的状况。
二、制度命名规范
制度命名一般为三段式表达,即单位名称+管理事项+制度类别,如《XX燃气公司劳务外包管理办法》
(1)单位名称:如本制度覆盖至多级企业整体,则使用“XX集团”,如仅覆盖至多级企业总部,则使用“XX集团总部”,如适用某N级企业,直接用“XX公司”,企业名称要使用法定全称,不得使用缩略称谓。
(2)管理事项:指本制度具体管理与明确的工作事项。对于工作事项的描述应当简洁明了,一般不超过10个字。
(3)制度类别:制度类别包括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工作条例等,不同制度名称体现的是不同的制度效力,不能随意使用,至少在同一个企业内,不同制度类别的使用要规范、严谨。如需要试行,在名称后加“(试行)”字样,并需在附则中注明试行的时间,试行期结束后经调整颁布正式文件。
三、制度框架规范
规章制度的框架主要包括制度标识、正文以及附件三个部分,制度标识主要为制度名称、制度目录、制度编号等要素,主要是从制度形式上来强调制度框架体系的完备性。
正文部分一般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并按照章节条款项目的结构来展开,一般根据制度内容层次多少来决定结构层次的选择。
附件主要为制度内容所包含的表单、流程、模板等,同时制度内容中第一个出现的附件(附表)应予以标注,标注格式为:附件名称(见附件1)或(附表1),并依此类推。
四、制度内容规范
制度内容规范主要体现制度的具体要求,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编写。一般包括目的、适用范围、定义、权责、主体内容与工作流程、检查与考核机制、附则等内容,不同部分的规范如下:
(1)目的
一般表述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置于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表述方式一般为:为…,根据…,制定本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2)适用范围
制度内容必须明确制度的适用范围,它主要描述制度适用的区域、单位或部门、组织、人员等,涵盖了制度适用的范畴或条件,编写的格式一般为“本制度/办法/规定/细则适用于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各级单位/各部门的XXX管理工作”一般置于制度第一章总则目的之后。
(3)定义
定义部分属于制度的可选内容,是对制度中涉及的关键术语进行解释,适用于制度中某些关键词语尚未普遍使用或有可能影响对制度的理解的情况,编写格式一般为“本制度/办法/规定/细则所称的XXX,是指XXX(或主要包括:XXX)” ,一般置于制度的第一章第三条。
(4)权责
权责是制度编制的必备要素,旨在说明本制度所管理事项在公司各层级中涉及的牵头管理部门、相关管理部门、业务执行部门、业务支撑部门等的职责分工。权责部分一般在制度第二章进行表示,表述方式一般为:1)先写各级牵头部门的职责,然后是各级相关部门的职责,再后是各级业务执行部门、也支撑部门的职责;2)因牵头部门的职责一般较为复杂,建议拆分成多条、多项,逐条逐项写清各级单位牵头部门在本制度管理事项中的具体职责。
(5)主体内容与流程(一般为制度分则)
主要描述相关人员必须遵守/执行的管理要求和规范,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标准等。在编写过程中一般要根据管理流程对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来编写,原则上应按流程分章,流程较为复杂的还可以分节(第X节);如该管理事项不宜按流程分章,也可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分章。
编写时应明确事项包括:
Why(为何?目的、意义、目标);
Who(何人、何部门,责任主体);
When(何时,从何时开始何时完成);
Where(何地,工作成所);
What(干什么,工作内容);
How To Do(如何做、操作方法、程序、路线图);
How Much(达到什么状态/效果)
(6)检查与考核机制
这部分主要是为了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应当设定检查、考核、监督、激励机制,以及奖励措施、惩戒措施、责任追究等。在表述中应首先就监控、检查、奖惩的行为事项进行界定,其次确定相应的方式、标准及程序等。
(7)附则
制度附则一般包括解释权归属和生效时间,一些制度还会注明冲突解决方法和执行监督等内容。
五、制度格式规范
制度的格式规范主要从页面布局、文字及段落格式等方面进行规范,一般会执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中关于格式的要求,当然办法中如未明确则会按照企业内部公文格式或其他惯例进行规范统一。
目前一些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则采用国家公文类标准或参照国家公文类标准自行建立企业标准的方式来实现制度在格式方面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六、制度语言规范
(1)清晰易读、表意清晰。在制度的意图表达方面,必须清晰,能够使读者立刻明白,制度要求什么,要求如何做,谁来做,没有疑义。
(2)文字准确、语言精练。在叙述风格上,制度文本应当充分考虑阅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简洁明了,不绕弯子,不用晦涩难懂的语言,篇幅应尽量短。制度的文字要准确、规范、严格,避免采用修饰性的、语义模糊的语句,一般要采用肯定、陈述语句。
(3)朴实无华、文字洗练。制度文风方面,要求行文稳健、朴实,不用华丽、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文字的前后风格要保持一致,文字宜精炼、准确,不含含糊的语句和表述,对专业术语应作必要解释避免过长、复杂句式,同时要少用形容词,不用加强型副词。